王秋芳:酿酒女杰的三次创业
- 更新时间:2017-08-31 11:04:32
- 5167
现年91岁的王秋芳老人似乎与“三”有缘:她育有三个子女;她在白酒、葡萄酒、果露酒这三大酒种中都是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她曾说自己的一生有过三次创业,第一次是参与创建北京红星酒厂,第二次是参与创建北京东郊葡萄酒厂,第三次是参与创建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现更名为中国酒业协会)。
遗憾的是王老现在出行需要坐轮椅了,但她依然关心酒业的发展。不久前,王老作为北京二锅头传统酿制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在红星公司举办的“传承人四代同堂聚会”上动情地讲道:“二锅头曾是‘帝都之酒,无冕之王’,我们一定要传承好发展好,为百姓造福!”
高兴的是行业也没有忘记王老。几年前,中国酒业协会授予王老“酿酒行业特殊贡献奖”;今年4月,北京酿酒协会授予王老“北京酒业领军人物奖”,业内人士交口称赞“王老获奖当之无愧!”
巾帼不让须眉,日积月累见真功
建厂之初,没有住房、没有电灯。一天三顿窝窝头,个把星期改善一次伙食。工作没有上下班之说,白天晚上连轴转,直到不能动弹为止。一个月休息一天,走到城里推个头、洗个澡。每月工资是60公斤小米。
作为北京白酒业第一位女职工,王秋芳巾帼不让须眉,和男同事一样起早贪黑、摸爬滚打,终于在1949年生产出20.5吨“红星二锅头”,为北京二锅头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为实现二锅头生产的科学化,试验厂成立了研究室,由王秋芳负责招聘人员、购置化验设备。工作的内容就是采集二锅头生产的各项基础数据,把酿酒技艺从以技师经验为主转变为科学控制为主,以保证二锅头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每一组数据的完成都要反复取样、化验、对比、分析,王秋芳最终总结出一个规律性的工艺流程方案,起草了《传承北京二锅头的分析方法及产品质量标准草案》,开启了以科学化生产代替经验型生产的航程,是科学总结二锅头生产工艺第一人。
1956年,王秋芳被轻工业部破格任命为工程师,后来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业内公认:王秋芳是脚踏实地一点一点干出来的。
涉足新领域,肩负新责任
1956年,作为国家一五计划156 个重点项目之一的葡萄酒厂,在八王坟路口西北角(现金地国际花园)兴建。王秋芳参加了筹建小组并成为该厂厂长,转向研究和生产葡萄酒,开始涉足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也成就了她人生第二次创业。
她没有原封照搬传统的葡萄酒酿造方法,而是带领员工查找资料、做冷处理实验、改进工艺、稳定酒质,有人指责他们“瞎胡闹”,王秋芳则告诉大家:“一定要坚持住!”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秋芳改进的中国红葡萄酒一鸣惊人,在1959年成为迎接新中国建国十周年的献礼酒并被选作国宴用酒,以后又连续四次荣获国家金奖,成为我国甜型葡萄酒的带头产品。她研制的特制白兰地荣膺“中国名酒”称号,开发的灵芝补酒深受欢迎。
1992年,王秋芳已66岁,她和高景炎及笔者三人被借调到轻工业部,参与创建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后称中国酒业协会),开启了她的第三次创业。王老不顾年事已高,起早贪黑、东奔西走,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特别是在组建葡萄酒分会和果露酒专业委员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协会成立后,高景炎任秘书长,王老担任了副秘书长兼葡萄酒分会名誉会长和果露酒专业委员会主任,开始了一个新担当。
胸怀开阔,一心只想酿好酒
王秋芳曾在一次会议上满怀深情地说:“风风雨雨几十年,我始终没有离开过酒行业。酿出让老百姓喜欢喝又买得起的好酒是我一生的追求和理想,甚至连做梦都跟酒有关系。中国酒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可近年来也受到洋酒的挑战。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中华美酒能够和世界接轨并健康发展。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探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问题。我依然要奋斗,但酒业辉煌待后生!”
我曾问她,从一个普通的化验员成长为全国闻名的酿酒专家,从个人素质看靠的是什么?“胸怀开阔,承受一切!”她说:“一个人特别是女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总会有许多难事、烦事、伤心事,但选择的理想不能轻易放弃,认定的目标一定要坚持到底。碰到困难时要顶住,遭到挫折时要挺住,受到误解时要承受得住。‘两耳不闻闲杂事,一心只想酿好酒’就是我的座右铭。”
小编结语:王老的话令人感动,也给人以启迪。成功属于“心怀梦想、勇敢前行”的人,在此衷心祝福王老健康长寿!
- * 您的姓名:
- * 联系电话:
-
* 验证码:获取验证码
-
微信:
同手机号
- * 产品类型:
- * 代理区域:
- * 留言内容: